“教书育人”:几个意思?
发布时间: 2017-06-02 浏览次数: 1272

“教书育人”:几个意思?

——高职师德建设的断想

图书馆党支部董诗顶

师德包含很多内容,有最低要求,即所谓红线、底线——“不能”做什么;更要有较高的要求,即理想目标——“能”做什么。教师所“能”,无外乎简单四个字:“教书育人”。但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大有层次一二、境界高下之分,也充分体现对师德较高要求的苦心孤诣。教育部颁布的“红七条”划定的师德七条红线,对于纠正高校中存在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中的不正之风,具有及时规省的重大意义。但是,这所谓的“不能”的七条只是从业的底线。仅仅做到这些,远不是教育这个行当的理想目标,而“能”做到培育社会有用之才、个人发展之才,才是对这个行当的较高要求,也是师德的应该表现之处。这方面,高职教育有着不同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按照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与时代和社会结合比较紧密的一种高教类型。实际上,不管是培养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还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也都在强调和时代、和社会的实际结合。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我们培养的学生,对他们所来、所在和所往的时代和社会有深刻的了解吗?我们培养出来的一批批所谓“人才”与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距离又有多大?

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地区。在我们的印象中,农村的学生大多吃苦、好学,有一种生于忧患、卧薪尝胆的进取心。但不可讳言的是,在本科录取率这么高的今天,进入高职的学生并没有在学习成绩上取得与上述描述相应的成绩。这当然与所在地区和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关。但同样不可讳言的是,我们对农村、对农村教育和对农村生源的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当长的过去。那么真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针对农村生源高职生,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结果很出乎意料。

物质条件上看,90后农村学生的经济能力直接来源于家庭,而家长大多外出打工,有一定的除土地之外的经济收入。而传统的培养孩子的思维,使农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花消几乎不加限制,甚至比城市孩子花消更加自由,所以,所谓的忧患的“苦”已经大大低于从前。也就是说,用改变境遇的动力已经不能达到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其次,从教育环境上看,家长大多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监管已经比以前大大放松,留守祖辈不可能对隔代儿孙耳提面命,缺乏成长成才的亲子家庭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农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偏重于少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受忽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甚至生活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另外,农村相对宽松悠闲而又藏污纳垢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成长中的青年。对比城市学生教育家长和社会的殚精竭虑,可以大致看到:我们印象中固有的城乡学生学风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倒转,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但社会和家长,却对他们的态度变化不大。就社会和家长而言,虽然读书无用论存在,但一跃龙门的赞扬和欣喜仍然簇拥着这些高职学生。就高职学校而言,虽然明明知道高职生源状况,但出于巩固生源、扩大影响等各种考虑,也依然给学生不断创造出“成功高中生、优秀大学生”的光环,用家长式的宠爱和迁就来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这就给学生一个假象:自己就是那条跃过龙门的鲤鱼,自己应该享受艰苦高中之后的相对闲暇。于是我们看到,自由度本来就大的学生进入高职后更加自由,缺少自律养成的惯性和习惯似脱缰野马,放松之后是放纵,放纵之后是迷茫。一旦进入社会,立刻感觉到极端的不适应,甚至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调适自己,无端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只有少数学生能做到正确定位认识,投入应该投入的学习和生活。

这就是“捧杀”——社会和家长捧杀可以说是落后于时代,认识不清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是,对于我们高职教育者来说,已经深刻体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酸甜苦辣,再来捧杀这些本来先天不足的学生,让他们生活在捧杀的假象中沾沾自喜、浑浑噩噩,不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上来棒喝惊醒他们,是否应该是最大的“失德”?

我们的棒喝,就应该是让他们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再来定位自己现在的位置,培养将来走入社会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切“职业技术”中最重要的“人生技术”!要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国家正在逐渐从乡土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也就是从“熟人社会”转变到“陌生人社会”。乡土社会里的邻里互助、尊重差序乃至勤俭节约等等文化和民风都应该得到保存和保护。但现代社会里的效率利润、激烈竞争,讲求的是自强奋斗、进取合作等现代社会价值精神更应该得到培养。我们应该明白地用事实告诉他们:他们生长的乡土社会正在消失,被庇护被宠爱的他们离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很远,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城市文明的细节,而是现代生活的思维和逻辑。要正常生活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又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才能立足、发展。

我们的棒喝,不仅是使高职学生认识上发生转变,而且要促成他们自身的转变,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这是因为,由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同样也是由人情社会到法制社会的转变。用法制代替人情,就是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必须走上的道路。我们在路上,就要明了这个趋势:得过且过、投机取巧、钻营苟且和天上掉馅饼的梦想终会破灭。我们要教育这些在几乎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生:他们几乎无拘无束的过去已经缺少明规则的引导和规范,甚至被潜规则占据了头脑,这是无法适应这个时代和社会要求的。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完成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尽快成长为明规则指引和规范下的现代社会人。

等到他们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色色形形,为了用各自的专业技术在实践中不断铸牢自己的立身之本,他们会遇到想象不到的机遇和困难。但愿他们在受到我们的棒喝后,会体会到:成功远远不单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那样简单,而是给准备最充分的人准备的;失败时反躬自身,不再怨天尤人,自己能做的只有继续、充分去准备!

这才应该是真爱他们,才是教书育人的真意和目的。

                              201610